[1] |
梁永彬, 付广, 林智桂, 何智成, 张家洛, 陈涛. 基于改进预瞄控制模型的车道保持系统设计[J].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03): 548-558. |
[2] |
许翔, 张艺伦, 梅铮, 李建, 王丹, 牟连嵩. 汽车环境舱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23, 34(17): 2115-2123. |
[3] |
曲志冬1;肖森1;黄晶2;郄彦朝1. 面向年龄和车辆前部差异的行人下肢交通损伤[J]. 中国机械工程, 2020, 31(10): 1203-1212. |
[4] |
姚佐平;韦勇;吕俊成;刘昌业;梁永彬. 基于精细化多刚体模型的微型汽车耐撞性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20, 31(03): 352-359,372. |
[5] |
刘俊1;张海剑1;王威1;刘亚军1;周福庚2. 基于轮胎六分力的某商用车车架疲劳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 2019, 30(21): 2583-2589. |
[6] |
贝绍轶1;赵景波1;雷卫宁1;汪伟1;邓书朝2. 基于“源-通道-接收体”模型的汽车异常振动故障诊断[J]. 中国机械工程, 2018, 29(04): 384-389. |
[7] |
郑淑琴, 龙江启. 电动汽车永磁无刷轮毂电机控制策略建模[J]. 中国机械工程, 2017, 28(06): 744-749,755. |
[8] |
江从喜, 赵兰萍, 杜旭之, 杨志刚. 基于整车工况的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散热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 2016, 27(13): 1839-1845. |
[9] |
邓善良, 姜, 潮, 邓青青. 乘用车狭小面积追尾商用车的耐撞性优化[J]. 中国机械工程, 2015, 26(21): 2970-2975. |
[10] |
苏忠根1, 龙江启2, 周斯加2. 增程式纯电动汽车后碰撞安全性仿真和试验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3, 24(07): 964-970. |
[11] |
夏光1, 陈无畏1, 唐希雯2, 赵林峰1. 基于ARM7的汽车SASS和ABS分层式协调控制试验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3, 24(4): 562-567. |
[12] |
皮大伟1, 游辉敏2, 张丙军3, 钟国华1, 3.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平台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 23(24): 3020-3023. |
[13] |
周利辉, 成艾国, 陈涛, 赵敏, 周泽.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侧碰多目标优化设计[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 23(17): 2122-2127. |
[14] |
王国春, 成艾国, 顾纪超, 宋, 凯, 钟志华. 基于混合近似模型的汽车正面碰撞耐撞性优化设计 [J]. 中国机械工程, 2011, 22(17): 2136-2141. |
[15] |
杜青云, 雷正保, 魏书彬. 汽车碰撞预警与碰撞吸能技术结合的CST控制系统 [J]. J4, 2011, 22(6): 751-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