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织机经纱张力的恒定是织机的一项关键技术。分析了目前电子送经系统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模糊专家系统的控制方法来优化织机的参数以实现经纱的恒张力控制。对普通PID算法和模糊专家PID算法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模糊专家PID算法具有超调小、 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在剑杆机上的实验表明,系统在运行平稳时经纱张力控制精度较高且呈周期性波动(幅度为±08%左右),很好地满足了实际生产的需要,说明该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根据现有的振动平衡条件,研究了在滑阀泵的内部结构上进行改进和配置一定的配重块的方法,实现了滑阀泵的惯性力振动平衡,并通过动态仿真探讨了改进前后滑阀真空泵的振动状态。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滑阀泵的设计,改善惯性力引起的振动。
为了实现水下船体表面清刷机器人在水下船体表面上的可靠吸附和灵活移动功能,对机器人磁吸附机构进行了设计研究。根据该机器人作业的特点和工作环境,分析了磁路材料和磁路类型,研究了衔铁、轭铁、铜块和海水等因素对磁吸附力的影响,设计了机器人的磁吸附机构。实际应用表明,该机器人在船体表面上吸附可靠,并且运动灵活,符合实际的需要。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鼓式制 动器低频制动的振动特性,并进行了验证。在鼓式制动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一款商用车上使用的鼓式制动器为原型建立了鼓式制动器低频制动时振动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制动过程中的瞬态响应,分析了鼓式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低频振动的特性。 试验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将模糊可靠性设计应用于波浪补偿系统的差动行星传动装置优化设计,在一般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以波浪补偿系统差动行星传动 机构“体积最小”、“径向尺寸最小”、“传动效率最高”、“行星轮轴承温升最小”、“外啮合膜厚比最大”和“外啮合齿根最大滑动率最小”等为分目标的多目标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研究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模糊决策方法以及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离散变量离散化处理方法,得到多目标模糊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计算,经对比分析得出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更接近工程实际的结论。
以Timoshenko梁模型为基础,通过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建立了非稳定流输送管道的耦合振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这些偏微分方程通过管壁-液体接触面的力平衡、法向速度协调方程以及流体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而完全耦合。耦合包括管道与液体之间的摩擦耦合、系统轴向振动与横向振动之间的耦合、管道径向与轴向的Poisson耦合。以该模型为基础分别得到了一次简化模型和用于预测输液管道流固互动现象的扩展水锤4-方程模型。分别采用一次简化模型和4-方程模型对一实验进行仿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一次简化模型的仿真结果比4-方程模型更能反映耦合的影响。
Stewart平台具有高度非线性、各个通道之间的负载交联耦合以及参数不确定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调节的积分滑模变结构的控制方法,仿真表明,当系统中存在大范围参数变化和负载变化时,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跟踪性能,且对Stewart平台伺服系统通道间负载交联耦合也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滑模控制产生的颤振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抑制。该方法对Stewart平台类机构控制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高速铣削航空铝合金过程中,刀具螺旋角、轴向切深、径向切深对铣削均匀性有显著影响。应用全因子实验设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了切削力预测模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了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及各独立输入参数的显著性。应用遗传算法,以切削力预测模型为目标函数,通过基于遗传学的选择-交叉-变异操作,优化了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参数。结果表明,在较大的金属去除率下选择出最佳的轴向切深-径向切深-螺旋角组合以获得最小的切削力是有可能的。
在面向服务架构中,Web服务组件由于不具有语义特征,难于在供应链的业务协同中实现流程的自动编排。通过引入领域本体,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Web服务的供应链协同和集成框架,讨论了语义Web服务的过程以及服务匹配和组合算法,并以物流服务为例说明了业务协作流程的自动组合过程。结果表明,语义Web服务在面向服务的供应链集成中具有流程自动化合成和灵活重构的敏捷性特点。
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步距d的k近邻快速搜索算法。该算法根据三维测量原理,综合考虑了测量数据的密度ρ和测量误差δ, 给出了散乱点云数据的临界搜索半径r,极大地缩小了k近邻的 搜索区域。考虑到邻近点数k的取值,弹性地改变搜索半径r以满足不同k值的需要,实现散乱点云数据k近邻的快速最优搜索。
利用显式中心差分算法,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通过数值模拟,实现了花键冷滚轧成形过程的可视化。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讨论了齿形误差及其成因;揭示了滚轧过程中金属流动规律和应力变化情况;分析了冷滚轧前轴坯直径与成形后花键最大外径的关系,提出了轴坯直径的修改建议。研究结果为花键改进设计提供了定量依据,同时也为深入研究花键冷滚轧成形机理奠定了基础。
给出了Doo-Sabin细分曲面在奇异面的极限位置和法矢计算公式,定义了正则网格带的局部等参数线。通过建立局部坐标系对曲面上所有点进行局部参数化,把曲面上点的位置、法向量及局部等参数线等约束转化为所有待调整控制顶点的约束,得到线性系统,从而可以在满足上述多种不同类型的几何约束时修改曲面的形状。从控制网格扰动量最小和能量优化的角度给出两种修改算法,并利用广义逆矩阵求得显式解。约束的线性关系表明,两种方法都存在逆过程,修改的结果与过程无关,便于实际操作与控制。
针对自行研制的热超声倒装芯片键合机,建立了基于视觉的芯片定位控制系统,运用图像识别及处理算法对芯片的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并结合PID控制方法实现了平台的精确位置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视觉的芯片定位控制系统能很好地完成芯片与基板的高精度键合定位。
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移动并联机构,该机构由3条正交运动链3-CRP将动平台和定平台连接而成。利用螺旋理论对机构的自由度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研究了分别以圆柱副中的转动和线性移动作为主动输入的机构的运动学正逆解、奇异性和各向同性。当以转动输入为主驱动时,运动雅可比矩阵为3×3阶对角阵,故机构为无耦合并联机构;当以移动为主驱动时,雅可比矩阵为3×3阶单位阵,且其行列式的值为1,所以在整个工作空间内机构表现为无奇异完全各向同性。因此该机构具有良好的运动和力传递性能以及较强的实用价值。
以FLUENT软件为计算平台,采用Spalart-Allmaras固液两相Mixture湍流模型对磨粒流加工过程中磨粒流的流动形态进行了数 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压力差可提高通道中流体的平均速度,增大边界层与壁面流速 差可提高加工效率;通过改变进口压力得到非稳态流场,能够使近壁面处的磨粒数目增多,有利于加工效率的提高。同时,模拟结果还反映了黏度对磨粒流加工有重要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为磨粒流加工过程中的参数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针对一种新型磁力微加速度开关设计方案,建立了该开关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给出了影响开关动作的永磁力、表面接触力计算公式。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对加速度激励下开关工作过程中永磁力、质量块与触点接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仿真,对接触压力进行了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选取微加速度开关的 3个结构参数(悬臂梁宽度、质量块质量和永磁铁体积)作为关键因素, 基于全面析因试验方法设计了该开关27种不同结构参数的水平组合,结果表明:微加速度开关3个结构参数中对接触可靠性影响大小的顺序为永磁铁体积V、 悬臂梁宽度W、质量块质量m;可靠性最高的最佳结构参数水平组合为 W3m3V1,即W=0.70mm、m=2.00g、V=5.38mm3;在置信度为99%的情况下,悬臂梁宽度W、永磁铁体积V和质量块质量m对微加速度开关接触可靠性 均有显著的影响。
分析了堵渣机的功能结构,根据堵渣机所具有的变结构、变自由度及内力封闭的自适应结构特征,对其不同工作阶段的不同功能结构的 过约束进行分析,提出了含力封闭高副的多杆变结构及变自由度自适应机械系统的自调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得出了自适应机械的自调结构既能根据内部误差进行自调,又能根据外部工作条件的变化进行自调的重要结论,实际工程应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机构自调结构具有工程实用价值和巨大的应用前景。
采用在碳化硅(SiC)陶瓷表面加工表面织构 的方法来提高水润滑下SiC陶瓷的承载能力。表面织构由两种直径不同的凹坑阵列混合而成,目的在于利用不同的凹坑阵列分别促进表面间流体动压力的产生和表面跑合的进程。 制作了直径为350μm和边长为40μm的凹坑以及由它们混合而成的表面织构,对SiC陶瓷表面的摩擦学特性进行了测试,并以摩擦因数突然上升时的载荷作为指标评价了上述几种表面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混合有不同尺寸凹坑的织构与具有单一尺寸凹坑的织构相比,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为了解决非均质材料零件设计中几何特征和材料特征的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行方向法和遗传算法的几何和材料的并行设计方法。通过设定关键点来表示不断变化的零件几何特征,引入虚拟节点以描述其材料特征,构建非均质材料零件几何和材料并行设计的优化模型。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关键点的坐标增量采用可行方向法求解,虚拟节点的材料体积分数增量通过遗传算法获得,两种优化算法交替迭代,便得到了零件几何形状和材料分布的组合最优解。采用该方法设计了一个非均质材料的等温器具,通过有限元技术对其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模拟和分析,并利用ANSYS软件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从而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为了提高环件双向轧制过程中运动学方程的精度和计算效率,根据轧制曲线建立了矩形截面环件径/轴双向轧制过程中径向与轴向进给量之间的关系。应用体积不可压缩原理,建立了径/轴双向轧制过程的运动学方程,并进行了相应的轧制实验以验证所建立方程的准确性。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十分吻合,表明所建立的运动学方程能够客观地描述径/轴双向轧制过程中的环件运动规律。
分析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结构及其动力学特性,建立了线性三自由度汽车模型及其与EPS系统的集成数学模型;采用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确定助力电机的目标电流,采用自适应单神经元PID控制器跟踪助力 电机的目标电流,通过台架试验数据来训练模糊神经网络,确定不同行驶工况的转向助力值。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EPS系统与整车操纵性能的匹配关系及EPS系统主要参数的设计原则,为EPS系统的结构参数和控制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通过二维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得到I型静态裂纹在常幅疲劳载荷下裂纹尖端塑性应变能,进而获得裂纹尖端塑性应变能和应力强度因子幅值的非线性关系;根据能量平衡概念,建立了裂纹扩展速率与裂纹尖端塑性应变能的关系。由此得到一种基于裂纹尖端塑性应变能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了中心裂纹平板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结果与试验值吻合得很好。
滑移率控制对汽车电子感应制动系统在变路面下实现快速响应和提高制动性能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前制动力系数,采用对路面进行分级的逐步搜索最佳滑移率的方法来确定各种路面下的最佳滑移率,设计了模糊控制器,针对不变路面和变化路面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车速和路面变化引起的最佳滑移率和峰值附着系数的改变具有良好适应性,确定最佳滑移率时,计算量小、准确性高、实时性强。
采用软计算方法设计了智能车辆巡航的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模型。模型采用两输入、单输出方式,两输入分别为车间距离和两车相对车速,单输出为油门量或者刹车量 。为了获取模型训练和仿真的数据,设计了车辆跟随试验,试验采用GPS和蓝牙无线通信模块来实时获得两车间的相对距离和相对车速。 利用试验数据对CANFIS(collective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模型进 行离线训练,建立了巡航车间距离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设计了控制器,并基于实时仿真平台DSPACE1103进行了硬件在环试验。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较好地体现了车辆系统的非线性特性。
为了尽可能减小两栖车辆在水中航行时车轮所产生的涡流损失,对两栖车车轮收放功能进行了改进,采用降低两栖车辆悬架系统定位点的方法来增大车轮的收起空间。采用ADAMS/CAR对悬架系统定位点降低后的前悬架及整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了悬架系统定位点降低所引起的抗倾能力下降的原因。采用增大螺旋弹簧刚度和稳定杆直径的方法来增大悬架的侧倾角刚度和纵向刚度,提高车辆的抗倾能力。仿真分析表明,改进后的两栖车仍具有不足转向特性,并且具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
金属板材数字化渐进成形技术是国际上刚刚兴起的一种柔性成形技术。介绍了数字化渐进成形的原理、特点及其工艺过程,综合分析了近年来数字化渐进成形技术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渐进成形的工艺规划及成形轨迹的优化、对板材成形性能的影响、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成形精度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列举了大量的国内外工艺应用及设备情况, 探讨了数字化渐进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课题。
大马士革(Damascene)结构的Cu/低k介质材料互连技术为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提出了方向和挑战。电化学机械平整化(ECMP)作为化学机械平整化(CMP)的一种拓展加工手段,可对传统CMP技术进行补偿,可对含有易损多孔电介质材料的新型互连结构进行低压力平整化。比较了ECMP和CMP 的特点, 对ECMP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指出ECMP过程控制的深层次的技术基础是摩擦电化学理论,只有深入系统地研究ECMP过程中的外加电势、摩擦磨损、化学反应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揭示ECMP过程中材料的加速去除原理和超光滑无损伤表面的形成机理。
针对基于实例推理的设计方法实例修改自动化程度较低的情况,对夹具实例自动化修改中的变型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了适应夹具变型设计,在对夹具元件信息进行完整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特征套件的夹具模型描述方法。以此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工序件特征的相似性比较和对约束完整性的求解,在几何推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特征的夹具自动化变型设计。该方法可以用于实例自动重用问题,为夹具自动化设计探索了一种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