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中国机械工程》杂志(以下简称“会刊”)迎来了创刊30周年华诞,这是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一件大喜事。30年栉风沐雨,30年春华秋实。自1990年创刊以来,会刊始终秉承“探寻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学术成果交流,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办刊宗旨,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会刊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窗口,工业界的挚友”[1],成为刊登中国机械工程领域重要学术进展、报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最新学术信息、传播重大机械科技成果,以及活跃学术思想、报道中国机械工程领域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
会刊的前身是1979年创刊的《湖北机械》,1983年更名为《机械工程》。1990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原来由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机械工程》杂志改为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并成为学会的正式会刊。1992年更名为《中国机械工程》,1998年由双月刊扩版为月刊,2002年改为半月刊。目前,会刊的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4年11月,会刊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历经30年的革故鼎新及拼搏求索,会刊从一份地方性期刊成长为优秀的中文核心期刊,并在头10年的创办过程中,取得了超乎寻常的进步[1]。会刊曾荣获中国期刊方阵中的高学术水平、高知名度的“双高期刊”、国家期刊奖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和全国百强科技期刊等称号,并被包括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2]在内的数十种国内外数据库收录。30年来,会刊为发展机械工程各分支学科以及与其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报道机械工程最新进展,集中、全面地反映学会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是机械工程学会各级机构、会刊编委会、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广大读者、作者和会刊编辑部共同努力的结晶,凝聚了各界的心血与智慧,更得益于四位编委会主任(潘际銮,1990-01—1998-02;谢友柏,1998-03—2004-09;柳百成,2004-10—2017-08;卢秉恒,2017-09至今)的悉心指导,和三位主编(蔡玉麟,1990-01—2002-08;周佑启,2002-09—2016-08;董仕节,2016-12至今)的辛勤付出。
会刊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办刊特色,不断探索创新,明确期刊理念及定位。早在1990年期刊成为学会会刊之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陶亨咸、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程瑞全就在“创刊词”中指出[3],会刊将集中反映机械工程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系统报道学会重大学术活动及最新的学术进展,宣传和反映会员的重大科技成就与呼声,努力建立学术界与企业界的联系。1992年,会刊更名为《中国机械工程》后,时任编委会主任委员的潘际銮院士指出[4],会刊倡导“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文风,读者不喜欢看“文字晦涩,枯燥无味,专业过窄,长篇大论”的文章,在努力反映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成就与办出“中国”水平之后,才有可能使其进入国际信息循环,立足世界期刊之林。时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的马骏也指出[5],会刊工作在各个方面必须有一个新的发展,在内容上,要增加信息载量,注重新发明的报道,以及反映机械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思想等等。
在上述办刊理念的指导下,编辑部积极思考栏目设置、题材选择,一大批学者的研究工作和前沿文章得以及时在会刊发表。如在创刊伊始,会刊就开辟“人物介绍”栏目,刊发了金属材料专家周惠久、机械工程专家陶亨咸和许绍高三位学者的传略[6-8]。1993年,在“科技成就”栏目,又介绍了六位专家学者:焊接专家潘际銮、铸造专家周尧和、机械专家杨叔子、材料专家师昌绪、机电工程专家汪耕和机械工程专家路甬祥。从1994年开始,新增“专家成就”栏目,由学会工作总部或特约撰稿人撰写介绍了六位与机械工程领域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成就。199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会刊于第5期(10月出版)刊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工程科技推动者梁天培的成就简介[9]。截至2000年(2000年以后,该栏目取消),累计共介绍77位(79人次)专家学者的学术成就,涵盖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力学、机电工程等学科领域,让更多读者了解和熟识了这些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为青年学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科学高峰起到重要的启迪和引领作用。
同时,会刊还非常注重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的专栏、报道最新科技发展动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纳米科学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的新科技。清华大学温诗铸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纳米机械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会刊发表的文章[10]中较系统地介绍了微型机械及纳米机械学研究现状及其研究特点,其研究工作较早在该领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针对国内企业盲目大量引进国外机床、二手设备和成套生产线等情况,会刊刊登了周祖德教授的文章[11],较早提出要振兴我国制造业,并强调“制造强国是买不来的”。又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融合与落地应用背景下,为满足和适应社会化、个性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制造发展需求和趋势,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各自国家层面的制造发展战略。其中,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交流我国服务型制造相关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服务型制造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把握服务型制造的研究前沿及应用重点,促进我国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和落地应用,会刊于2018年8月出版了“服务型制造技术”专辑。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期刊内容,充分体现了会刊深内涵、广视野、强应变、高品味、厚基础的办刊特色。会刊创刊30年以来的高被引论文(见表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刊的特色和影响力。
表1 会刊创刊30年以来的高被引论文前20名一览表
Tab.1 A list of the top 20 highly clited papers in the transactions for 30 years
作者题名年份被引次数文章获资助情况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20151201杨叔子,吴波,胡春华,等网络化制造与企业集成20007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周祖德,魏仁选,陈幼平开放式控制系统的现状、趋势与对策19997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钱碧波,潘晓弘,程耀东敏捷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评价体系研究2000658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汪劲松,黄田并联机床———机床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9995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资助项目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200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 86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孙林岩,李刚,江志斌,等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20074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刘又午,刘丽冰,赵小松,等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1998401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金涛,陈建良,童水光逆向工程技术研究进展2002385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刘飞,曹华军,何乃军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00357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张国雄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趋势20003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倪军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研究的回顾及展望1997334谢友柏现代设计与知识获取19963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鹿安理,史清宇,赵海燕,等厚板焊接过程温度场、应力场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2001324国家计委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研制开发项目何岭松,王峻峰,杨叔子基于因特网的设备故障远程协作诊断技术1999311国家“九五”攀登预选资助项目官建成,史晓敏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2004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科委资助项目刘飞,张华,岳红辉绿色制造———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998300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徐滨士,马世宁,刘世参,等21世纪的再制造工程2000298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载工程学部咨询项目范文杰,范子杰,苏瑞意汽车车架结构多目标拓扑优化方法研究2008292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孙林岩,王蓓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0052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
注:表中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检索时间为2019-12-16。
会刊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NSFC)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学科(以下简称“机械学科”)有着深厚的渊源。创刊30年来,会刊积极配合NSFC机械学科宣传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刊登《项目指南》、优先资助领域、资助项目及学科年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和学科动态等,成为NSFC机械学科最主要的合作刊物。
河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原道谋高级工程师最早在会刊上发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论文[12],该论文是1988年在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获批的面上项目“低素质经济系统的激励启动机制及超越型结构仿真模型(批准号:78870027)”的研究成果。自1994年起,会刊开辟了“中国科学基金”栏目,专题报道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1998年更名为“科学基金”栏目,并一直延续到2017年,成为会刊设置时间最长的两个“常设”栏目之一(另一个是“学科发展”)。为配合基金项目成果的宣传,在神州同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会刊首次以专刊的形式出版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学科资助项目成果选集》,开辟“基金成果展示”和“在研项目进展”栏目,并配发编者按[13],从机械工程学科基础性研究这一侧面反映我国机械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历程与成就。“在研项目进展”栏目,首次刊登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进展[14]。2010年第16期,首次刊登了基金委第43期“双清论坛”学术研讨会成果[15]。
注重与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基金资助项目”)成果是会刊始终坚持的特色与情怀。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会刊共计刊发文章12 881篇,其中基金资助项目论文5 856篇,平均占比45.46%,并呈不断上升趋势:1990—1999年平均占比23.77%;2000—2009年平均占比41.20%,2010—2019年平均占比57.08%,如图1所示。发表基金资助项目论文数量较多的前20所高校如表2所示。这20所高校既是机械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校,也是在NSFC机械学科获基金资助项目数量较多的依托单位。
*2019年仅统计上半年共12期的数据。
图1 创刊30年来刊登基金资助项目成果论文的情况
Fig.1 The situations of published papers on funeled projects for 30 years
表2 在会刊发表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前20名高校情况一览表
Tab.2 A list of the top 20 universities that publishedpaper on funded projects in the Transactions
序号高校名称发表基金项目论文数量(篇)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522华中科技大学3443燕山大学3384湖南大学2705合肥工业大学2646浙江大学2647重庆大学2328清华大学1599上海交通大学14110西北工业大学13611西安交通大学12512天津大学11813大连理工大学11614哈尔滨工业大学10715江苏大学10416浙江工业大学10217武汉理工大学9818东北大学9319西安理工大学7420山东大学70
早在1992年,时任NSFC机械学科负责人的雷源忠同志就撰文[16]介绍“智能制造系统”,从此机械学科与会刊结缘,并引导会刊率先报道NSFC机械学科优先资助领域等内容。1994年,会刊刊发了雷源忠的多篇文章[17-19],刊登了介绍NSFC机械学科优先资助领域的专稿[19]和NSFC机械学科当年资助项目一览表[20],开创了NSFC机械学科在本领域期刊上刊登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先河。此后,会刊连续7年刊登了NSFC机械学科年度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1995-2000年,又连续6年刊登了下一年度NSFC机械学科《项目指南》[21]。1997年还刊登了1998年度NSFC机械学科拟资助的重点项目领域指南[22]。随着NSFC年度《项目指南》出版的规范化,以及NSFC机械学科年度资助项目数量的增多(不再适合在会刊上继续刊登),《项目指南》的报道才不再延续。面对21世纪制造科学即将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制造对象、制造材料、制造手段和制造环境的不断变化为制造科学带来新的挑战和课题,2000年,长期在NSFC机械学科工作的黎明与雷源忠合作为会刊撰写文章[23],对制造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1世纪制造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以及我国制造科学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论述,为引导我国制造科学的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
1994年,会刊发表了笔者在原吉林工业大学工程机械系从事博士后工作的研究成果[24]。当时,马尧发编辑严谨、认真、细致、周到处理稿件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2009年,笔者和时任NSFC机械学科流动编制项目主任的彭芳瑜、赖一楠合作撰写文章[25-26],介绍了NSFC机械学科2008年度结题项目的主要研究进展与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结题报告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对2009年度NSFC机械学科基金项目申报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描述了各申请代码下基金项目的申请、主要研究内容和批准情况,指出了申请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期对机械学科申请者后续的申报工作有所帮助。2010年,笔者等[27]又撰文介绍了NSFC机械学科基金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的审核与评价原则、资助项目的主要研究进展与相关突出研究成果,指出了报告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旨在使项目负责人进一步了解学科相关管理办法,规范科学基金项目的执行和管理,促进基础研究良性、健康发展。2011年,笔者等[28]撰文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学科进展和学科管理三个方面综述了NSFC机械学科一年来的工作。之后连续3年,以“年度管理工作综述”为主题,总结NSFC机械学科一年来的基金项目申请资助情况、主要工作进展、学科发展动态及重要成果,并对下一年度工作进行展望[29-31]。2015年,赖一楠同志负责NSFC机械学科以来,进一步规范了机械学科年度工作总结,于每年年初在会刊发表综述文章,并一直延续至今[32-35]。
综上所述,2009-2019年期间,NSFC机械学科组织撰写并在会刊发表了学科基金管理工作方面的文章11篇,主要涉及机械工程领域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度申请与资助情况、主要研究进展、年度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等内容,旨在引导本领域专家学者规范化地申请科学基金,创新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基金项目研究内容,实事求是地报道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期间,先后得到了彭芳瑜、赖一楠、黄海鸿、宋建丽、何柏岩、刘磊、叶鑫、曹政才、李宏伟等9位流动编制项目主任和一大批兼聘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会刊已经走过了30年不平凡之路,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36-37]。进入而立之年,回首思,向前瞻,依然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唯有牢记初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再铸辉煌。
(1)坚定办刊理念,夯实中国机械工程之根基。《中国机械工程》作为机械工程学会的会刊,要在坚持鲜明办刊特色的同时,面向我国经济主战场,聚焦机械工程领域前沿,展示新时代中国机械工程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动态,使会刊真正成为展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创新成果的平台,不断提升期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助力中国机械工程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拓展深耕合作,筑造可持续发展之道路。期刊是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及优质稿源是高质量期刊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方面,择优发表学科交叉领域的热点论文,引导学术争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择机布局及策划专辑;另一方面,聚焦研究前沿,深耕合作渠道,培育潜在优秀作者。如可通过跟踪NSFC机械学科重大/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人才类项目等,追踪学科前瞻性及创新性研究成果,发掘和培育具有稳定影响力领军人才及后备作者队伍;同时,采用约稿等方式,定制相应的栏目和专题,确保高质量优质稿源;再者,可通过组织和参加专题学术研讨会,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拓展选题思路,与科研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期达到深度合作,为会刊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3)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办刊创新之模式。期刊是科研知识共享和集成服务的中心,找准定位,增强读者服务意识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38-39]。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办刊方式已无法满足读者的要求,新时期办刊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除了优化栏目设计、完善组稿审稿体系及规范化运作外,还可积极与互联网及新媒体传播技术相融合,实践电子刊推送和导读,学科前沿信息与动态推介、技术科普,以及学术报告直播等融合出版新模式。通过锐意创新,必能冲破传统办刊模式和机制的藩篱,提高会刊吸引力,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
30年砥砺前行,30年上下求索。回首走过的路,会刊在探索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远眺前行的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科技逐渐向纵深演进,机械学科日益呈现出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为会刊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契机,会刊应继续发挥特色优势,补齐短板,不忘初心,奋勇前行,不断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峥嵘岁月三十载,筑梦扬帆再启航!谨以此文庆贺《中国机械工程》杂志创刊30周年之禧!
[1] 谢友柏. 学术界的窗口,工业界的挚友——《中国机械工程》改月刊献词[J]. 中国机械工程,1998,9(1):1-2.
[2] Engineering Village. Compendex Source List [EB/OL]. Amsterdam: Elsevier , 2019 [2019-12-10].https://www.elsevier.com/solutions/engineering-village/content.
[3] 陶亨咸,程瑞全. 创刊词[J]. 机械工程,1990,1(1):6-7.
[4] 潘际銮. 纵览学界事,力近读者心[J]. 中国机械工程,1992,3(1):2-3.
[5] 马骏. 坚持特色,办出水平[J]. 中国机械工程,1992,3(1):5.
[6] 教学科研勤耕耘,材料科学建丰功——记金属材料专家周惠久教授[J].机械工程,1990,1(2):22.
[7] 我国机械科技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机械工程专家陶亨咸先生传略[J].机械工程,1990,1(3):39.
[8] 力尽学术繁荣,功成技术进步——机械工程专家许绍高先生传略[J].机械工程,1990,1(5):21.
[9] 工作总部. 香港特区工程科技推动者梁天培[J].中国机械工程,1997,8(5):112.
[10] 温诗铸,李娜. 微型机械及纳米机械学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1996,7(2):17-21.
[11] 周祖德. 振兴制造业刻不容缓[J]. 中国机械工程,1998,9(2):1-4.
ZHOU Zude. Vitaliz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Urgency[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8, 9(2): 1-4.
[12] 原道谋. 实行超越——摆脱低素质经济循环的理论基础[J]. 机械工程,1990,1(2):39-41.
[13] 佚名. 机械工程学科基础性研究成果喜人[J]. 中国机械工程,1999,10(9):961.
[14] 黎明,雷源忠,姚福生. “长江三峡水轮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基础性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J]. 中国机械工程,1999,10(9):1050.
[15] 王国彪,赖一楠,范大鹏,等. 新型精密传动机构设计与制造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10,21(16):1891-1897.
WANG Guobiao, LAI Yinan, FAN Dapeng, et al. Summary of New Type PrecisionTransmission Design and Manufacture[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0, 21(16): 1891-1897.
[16] 雷源忠. 21世纪的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J]. 中国机械工程,1992,3(2):2.
[17] 雷源忠. 大力支持应用前景明确的创新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1994,5(4):1.
[18] 雷源忠. 美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近况及我们的对策[J]. 中国机械工程,1994,5(2):60-62.
[19] 雷源忠.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及优先资助领域设想[J]. 中国机械工程,1994,5(5):13-15.
[20] 材料与工程科学部机械工程学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4年资助项目(机械工程学科)一览表[J]. 中国机械工程,1994,5(5):18.
[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程学科1996年项目指南[J]. 中国机械工程,1995,6(6):17.
[22] 机械学科. 199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受理的重点项目申请[J]. 中国机械工程,1997,8(5):90.
[23] 黎明,雷源忠. 现代制造科学展望[J].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3):345-347.
LI Ming, LEI Yuanzhong. Prospects for the Modern Manufacturing Science[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0, 11(3):345-347.
[24] 王国彪,诸文龙. 高架链轮行走机构的模拟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1994,5(2):43-45.
[25] 王国彪,彭芳瑜. 加强基础,倡导创新,规范管理,引领未来——NSFC机械工程学科2008 年度结题项目评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09,20(10):1184-1191.
WANG Guobiao, PENG Fangyu. Strengthening Basis,Initiating Innovation,Standardizing Management and Leading the Future—Review on the Completed Projects Granted b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NSFC,in 2008[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9, 20(10):1184-1191.
[26] 王国彪,彭芳瑜,赖一楠. 瞄准前沿,找准方向,规范申请,提升水平——NSFC机械工程学科2009年度基金项目申请情况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2009,20(20):2461-2466.
WANG Guobiao, PENG Fangyu, LAI Yinan.Aiming at Frontier,Selecting Area,Standardizing Proposal and Advancing Level—Analyses of the Proposals b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NSFC,in 2009[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9,20(20):2461-2466.
[27] 王国彪,赖一楠,叶鑫. 坚持科学管理,促进基础研究健康发展——NSFC机械工程学科2009年度科学基金进展与结题项目评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10,21(22):2711-2722.
WANG Guobiao, LAI Yinan, YE Xin. Persist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Push Fundamental Research Healthy Development—Review on Progress and Concluding Project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NSFC,in 2009[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0,21(22):2711-2722.
[28] 王国彪,赖一楠,黄海鸿,等. 2011年度NSFC机械工程学科工作回顾与思考[J]. 中国机械工程,2012,23(5):570-577.
WANG Guobiao, LAI Yinan, HUANG Haihong, et al. Review and Discussion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NSFC in 2011 [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2, 23(5): 570-577.
[29] 王国彪,赖一楠,黄海鸿,等. 机械工程学科2012年度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13,24(1):66-72.
WANG Guobiao, LAI Yinan, HUANG Haihong, et al. Review on Fund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NSFC in 2012 [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3, 24(1): 66-72.
[30] 王国彪,赖一楠,宋建丽. NSFC机械工程学科2013年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14,25(2):202-210.
WANG Guobiao, LAI Yinan, SONG Jianli. Review on Fund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NSFC in 2013[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4, 25(2): 202-210.
[31] 王国彪,赖一楠,宋建丽,等. NSFC机械工程学科2014年度管理工作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15,26(3):782-789.
WANG Guobiao, LAI Yinan, SONG Jianli, et al. Review on Fund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NSFC in 2014[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5, 26(3): 782-789.
[32] 赖一楠,宋建丽,何柏岩,等. NSFC机械工程学科2015年度管理工作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16,27(6):785-790.
LAI Yinan, SONG Jianli, HE Baiyan, et al. Review on Fund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NSFC in 2015[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6, 27(6): 785-790.
[33] 赖一楠,宋建丽,何柏岩,等. NSFC机械工程学科2016年度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17,28(4):438-445.
LAI Yinan, SONG Jianli, HE Baiyan, et al. Review on Fund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NSFC in 2016[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7, 28(4): 438-445.
[34] 赖一楠,曹政才,叶鑫,等. 2017年度机械工程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18,29(6):631-638.
LAI Yinan, CAO Zhengcai, YE Xin, et al. Review on Management a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2017[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8, 29(6): 631-638.
[35] 赖一楠,叶鑫,曹政才,等. 2018年度机械工程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19,30(5):505-513.
LAI Yinan, YE Xin, CAO Zhengcai, et al. Review on the Management a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2018[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9, 30(5): 505-513.
[36] 蔡玉麟. 感悟历史,走进历史——《中国机械工程》及其前身的20年[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18-121.
[37] 蔡玉麟. 百期奠基,二次创业[J]. 中国机械工程,2002,13(4):271-273.
CAI Yulin. One Hundred Issue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econd Start Undertaking[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2, 13(4): 271-273.
[38] 张阔.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发展思路探究——以《工业技术创新》为例[J].科技传播,2019(7):8-16.
[39] 王旻玥,郭伟,陈勇,等.科技期刊读者定制化需求分析——以《中国机械工程》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 39(6):56-58.